嶺南無閑人,萬象始更新。2月5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分論壇上作主旨發言。張旭介紹了目前類腦智能的發展現狀,并對廣東在這一賽道搶抓先機提出了相關建議。

類腦智能從生物腦數據驅動探索大腦第一性原理出發,在分子層、神經元、神經環路、腦功能區以至全腦的不同維度和運作模式中獲取設計思路和靈感,延伸出類腦計算理論和技術體系。
張旭表示,廣東省智能院的類腦智能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和開發進展,例如在芯片設計方面,設計出可配置的神經元處理器和靈活的芯片互聯網絡,實現了在晶圓芯片上直接進行互聯集成;在類腦智能創新平臺方面,通過建設11個功能性子平臺,包括全球首臺100億神經元規模算力的類腦異構融合智算機,全面覆蓋了基礎軟件、類腦芯片與系統設計、集成、測試、應用等所有關鍵環節,助力形成類腦智能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等。

在類腦智能領域,廣東正以積極的姿態搶占發展先機。對此,張旭提出了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建議——
參與國家項目:積極投身國家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專項研究,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布局,把握關鍵機遇,獲取前沿技術與資源支持。
算力設施建設與升級:合理規劃并建設大型智算中心,為類腦智能發展筑牢算力根基;對現有超算中心、數據中心進行升級改造,挖掘潛力,提升算力利用效率。
核心技術與硬件發展:大力發展類腦智能處理器、芯片、計算機以及類腦智能傳感器等,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聚焦芯片制造領域,重點突破12英寸先進制程工藝,同時強化芯片及芯粒封測能力,完善芯片產業鏈;積極探索晶圓智能芯片和晶圓計算機等超高密度智能計算機的研發與應用,填補行業空白。
拓展應用場景:針對機器人、家庭以及小型企業等不同應用場景,研發小型、微型高性能智能計算機,滿足多樣化的智能計算需求,推動類腦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
張旭滿懷信心地表示,只要在國家和省的發展布局中重點推進,類腦智能有望在5年左右實現全球引領,為廣東乃至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
【知多D】
什么叫類腦智能科技?
狹義的類腦智能是借鑒生物腦的感知認知行為機制和信息傳遞機制,構建相關類腦智能算法、模型和系統,并通過軟硬件協同實現的機器智能。
類腦智能與傳統的人工智能(AI)有較大的區別,后者是一門結合了數學、計算機、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發展起來的新技術。類腦智能計算速度快、能耗少、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更強,類腦智能計算機體積小,類腦智能有望對計算系統架構、智能芯片、智能計算機、智能機器人進行顛覆性創新,在智能時代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廣義的類腦智能包括類腦血管系統等生物腦的非神經元及神經網絡系統。還包括正在興起的類腦組織工程,應用多能干細胞誘導分化的方法,獲取具有大腦細胞類型及結構的類腦器官,來模擬和重現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疾病發生過程,并探索類腦器官的潛在醫學應用,以恢復、維持或改善損傷大腦的功能,還可以用于建立腦機交互界面,發展生物計算機。
因此,類腦智能的科技目標是分別在硅基和碳基上構造類似生物腦的結構和功能/智能,并在智能芯片、計算機、機器人、腦醫學等方面加以應用。
文章來源:羊城派
文︱記者 黎秋玲
圖︱記者 周巍海報 | 陳健怡